BMI指數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),在1998年所建立一個定義過重(overweight)或肥胖(obesity)的標準。過去的標準體重計算方式是以身高加上固定參數,再乘以另一個參數所得之理想體重(ideal
weight),但這種評估方式無法將體型寬度一併考慮。因此現在醫學界都採用BMI指數,也叫做身體質量指數(body
mass index)同時考慮體重和身高的關係,才能更準確地評估您的體脂肪與健康風險。以歐美BMI標準,19∼24為標準體重,25∼29為過重,大於30即為肥胖。然而,根據台灣體脂率的研究指出,台灣人與歐美人在相同BMI指數下,國人體脂率高了3%;同時,台灣肥胖醫學會於2000年對桃園地區200位民眾進行抽血檢驗,結果BMI值在25以上的民眾,就有50%膽固醇過高、40%甘油三酯過高、16%肝功能異常,許多民眾尚有尿酸過高與高血壓等情況。衛生署有鑒於亞太人種與歐美人種在肌肉、脂肪組成與骨骼方面的差異,避免國人對自己的BMI指數落入的範圍有錯誤的安全感,誤認為自己是健康的,而輕忽許多慢性病的蟄伏與惡化,因此在2002年4月對國人肥胖的定義,作重新的界定。
BMI = 體重KG ÷(身高M)2
國人體重標準的範圍是18.5~24。您的指數是多少﹖趕快拿起計算機算算看吧!或是對照下面的表格,檢視一下自己有沒有過重唷!
BMI指數的肥胖標準:
BMI指數18.5以下的人
比標準瘦,女性如果考慮美容的話,還可以接受,但體重不要低於最低標準體重的5%;例如160公分的女性體重不要低於45公斤:
47.5-(47.5×5%)= 45(kg) 否則造成貧血、月經不規律、維生素缺乏等健康危害。 男性最好加強體能、肌肉的訓練,才不會給人瘦弱的感覺。
BMI指數18.5~24的人
合乎標準,可以維持目前的體重,但別忘了規律的運動和均衡的營養,使身體更健康唷。
BMI指數24~27的人
有些過重嘍,就健康面來看是危險的,尤其到了中年以後,身體代謝率降低,容易出現中年肥胖的問題。應該控制飲食、營養節食、運動來減少體重,才能降低罹患血臟病、高血壓等的危險。
BMI指數27以上的人
視為肥胖,27~30為輕度肥胖;30~35中度肥胖;35以上是重度肥胖。
肥胖對健康有高度的危害性,有必要請教專業醫生找出肥胖的原因,並依照專業營養科醫師指示,進行健康的減重程序或治療。
此外,還要注意您的腰圍,找到坐骨的最高點,繞一圈,測量一下腰圍,男性大於90公分,女性大於80公分,亦為肥胖。其脂肪大量累積在腹部,容易引起脂肪肝、高血脂症,即使BMI在標準範圍內,對健康仍是一大危害。
台灣成人BMI肥胖指標參考對照表
除了台灣衛生署所公佈的肥胖標準外,還是建議您應參考「亞太肥胖指數」標準,且心懷警惕,BMI 18.5~23是標準體重;BMI
23~24.9視為過重;BMI超過25即列為肥胖族群。因為肥胖對健康的風險,並不會因為標準定的寬鬆而消失。但是,不管你多胖,研究肥胖的專家指出只要稍微減少體重的5%,所有危險因子都會減少,且大幅降低罹患各種文明病的機率。
|